行业背景介绍:
根据公开资料查询
2020年7月,神经外科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华科精准获得美敦力中国基金的战略投资,金额未知。
2020年12月,华科精准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医疗行业大名鼎鼎的高瓴创投、北极光创投,以及老股东华创资本等。
同样是2020年12月,手术机器人公司柏惠维康完成4.3亿元D轮融资,由中关村龙门基金领投,经纬中国、中信建投、新鼎资本、合音资本等基金跟投。
更早之前,2019年3月,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华志医疗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和盟创投和同晟资本。
2020年5月,华志医疗完成一轮新的融资,投资方为国投创合、联想创投。
这三家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神经领域的机器人/导航公司,主营业务都是围绕神经科,解决颅脑手术的精准定位问题。
华志医疗专注于通过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应用,为颅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设计医疗机器人,旗下产品CAS-R-2机器人具有对脑外科手术规划、导航及立体定向等功能。
华科精准公司主要聚焦于神经外科领域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已上市的产品包括国家首款创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SR1、世界首创的3D结构光手术机器人SR1-3D、新一代神经外科手术导航产品等。
柏惠维康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商品名“睿米”)于2018年获医疗器械注册证,2021年,公司第二款产品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RM-200获得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这么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布局这个方向,充分说明颅脑手术的精准定位是个非常不错的临床需求。因为大脑结构的特殊性和脆弱性,精准的颅脑手术,对患者是肯定有利的,毫无疑问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但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有个小小的遗憾,颅脑手术的精准定位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痛点。一个是神经导航/机器人的普及率不高,另外一个是在已经购买神经导航/机器人的医院,机器使用率不高。导致很多神经疾病患者,无法享受这样的科技创新的福利。
根据市场信息,神经导航的终端价格在200-400万不等,神经机器人的终端价格在500-1200万不等。高科技产品的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低级别医院,是购买不起这样价格的设备的,影响了产品的普及率。
在已经购买的大型神经外科中心,导航/机器人设备使用率偏低是普遍现象。只有少数定位要求极高、可以精心准备的手术,比如治疗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癫痫手术相关的SEEG电极植入术等,医生愿意使用神经导航/机器人。剩余大部分颅脑手术仍然依靠医生经验进行定位,尤其是发病率极高的脑出血,以及相当多的脑组织活检手术等。
这些神经导航设备使用率低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导航/机器人需要一个数据获取和处理流程,患者必须贴着标记物Mark做CT/MRI检查,然后将扫描数据(DICOM文件)导入计算机处理,在手术中,还需要将影像数据和真实头颅进行匹配后才能进行定位。而这个流程不在传统的疾病治疗流程之内,需要打破神经科/放射科/手术室的原有的治疗习惯。
第二个原因,是这一系列人机交互过程学习曲线长。需要医生/护士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熟悉。能配得起神经机器人的医院大部分都是三甲医院,有资格操作机器人的医生也基本都是最顶尖的主任医生。这些三甲医院顶尖的医生,能节省出多少时间来学习这套流程呢?这是个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放射科的配合难。如果是小医院,那么人和人之间都很熟悉,业务也不是很忙,科室之间熟人打个招呼,医生之间吃个饭,很多合作的事情就谈妥了。但是在三甲医院,每个科每天都忙的和狗一样,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体系。如果神经科要开展一个新的业务(神经导航),需要放射科合作,业务繁忙的放射科凭什么来配合你神经科呢?
拿一个生产企业类比,这个跨科室合作,放射科类似于公司的生产部,每天按需排产,为企业的20个不同部门服务,而神经科作为20个产品线中的一个,要求生产部除了日常的神经科产品生产以外,还需要随时准备为神经科的特殊需求插入一个额外的产品进行生产。最要命的是,神经科这个要求还是随机的,急迫的(急诊手术)。生产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估计除了骂人,还想打人吧。
第四个原因,还是终端的收费问题,导航/机器人的收费价格定多少,是否医保覆盖等等,让医生不确定从经济上,开机是否会对科室有利,对主刀医生有利。比如今年3月份国家医保还出了一个文件,指导了骨科机器人的收费标准,设定了明显的上限。对国内的机器人公司造成了一个估值上的暴击。
综上,神经导航/机器人这么一个新业务的开展,好像只对患者有利。其他链条参与人的利益则不确定。
因为收费的不确定性,医院/科室/主刀医生经济上不一定会获益。又因为经济上没有足够的动力,那么,医生/护士学习这项新技术的动力,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产品的操作复杂,尤其是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最核心痛点),只要在大的公司待过的应该都身有体会吧,同部门的合作都不一定顺利,就别提跨部门了。那么新设备的使用率低就成了必然。
以上说的,还只是平诊和择期手术,不着急的手术。
如果碰到需要急诊的手术,比如脑出血的精准引流术,那么繁冗的术前准备,跨科室合作,术中操作,时间一分分流走,那么连患者受益这一条好处,说不定也没有了。
因此,颅脑的精准定位,需要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和机器人导航来互补,更具有普适性的一种方案。
正文开始
2021年4月,有一则融资信息,湖南卓世创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惠每资本。
新闻中提到,卓世创思公司旗下“度若飞”颅脑快速激光定位系统系列产品,以激光框架立体定向+快速规划记录还原系统,帮助脑溢血以及其他颅脑病变患者得到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度若飞”这个产品我认真看了视频介绍,产品非常有趣,而且原理比较烧脑,它没有沿用神经导航/机器人这么一个技术路线,而是选择了激光定位导航。利用了初中/高中的几何知识,用点、线、面等基础信息,推导出手术路线的角度和深度。
链接:
产品的动画演示:“度若飞极速激光定位系统流程及原理”
产品的使用,虽然也需要获得CT或者MRI的数据,但只需要患者入院检查时的胶片就可以,不需要再次到放射科检查,大幅度节约了患者时间,不需要昏迷的患者,再重复检查CT。也避免了需要跨科室合作的痛点(划重点,非常重要)。
虽然产品原理很烧脑,很难理解,但产品设计非常优秀,设计理念以使用者为中心,最后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却非常的便捷,医生只需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学习和模型练习,就可以在十分钟内按标准化操作完成颅脑精准定位。实现了手术室内的高效、独立、精准的定位解决方案。
精准的手术入路,降低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低总的住院时间,最终帮患者,帮医保降低总治疗费用。
产品不仅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了整体医疗费用,也提高了医生的诊治能力,让医生敢于开展手术,敢向患者家属保证一定的手术效果,为医院/科室/自己创收。
度若飞产品除了具有便捷使用的特性,价格也不贵,终端价格仅有导航/机器人的零头,因此不仅适用于三甲医院,也非常适用于各层级医院,从小的开颅手术、引流手术,到大的肿瘤定位,均可以使用。
这也非常符合国家的医疗策略,帮助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的能力,让疾病向基层下沉,三甲医院负责复杂疾病,其他中小疾病则可以就近得到治疗。
把目前市面上的各种产品做个横向对比,某种意义上说,度若飞的颅脑快速激光定位系统算是颅脑手术精准定位的神器,可以和神经导航/机器人形成极为有效的互补。大部分医院的急诊、普通手术可以使用激光定位系统,三级医院的重大手术,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可以使用神经导航/机器人。
“度若飞”激光定位系统看上去这么优秀,是因为它的发明人就是两名神经外科主任,发明人张凌云主任和唐丹主任,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非常了解神经外科的临床痛点和具体的应用场景,所以他们设计出的产品,非常符合主任们的使用习惯,能落地,能解决临床的痛点。
卓世创思公司的度若飞产品已经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上百家医院近500例手术精准定位,获得了大量临床医生的好评。
链接:产品的阶段效果总结:颅脑激光快速定位系统治疗78例幕上高血压中小量血肿分析
度若飞产品正在全国招商推广中,欢迎广大经销商、医生主任前往沟通合作。
公司目前也在融资,也欢迎投资人朋友们前往洽谈投资合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1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baoshun.com/922.html